撰稿:Jaleel 加六、BUBBLE,BlockBeats 编辑:Jack、张问,BlockBeats 本文致谢所有接受采访的 Agency:Evie(JE Labs);Miko(Hyperion);二狗(BLOCKFOCUS);Dov、Gary、Joyce(Mango Labs);Sam(WOK Labs)、(匿名)等。 KOL Agency 正在补位 Crypto VC。 上周末,又一家曾经风华正茂的华人加密 VC 停下了脚步。在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缩的背景下,加密行业陷入漫长的「垃圾时间」,风险投资(VC)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然而,KOL Agency 这个在本轮周期里突然跑出来的赛道,却正享受着春天。 在与 BlockBeats 的通话中,Mango Labs 创始人 Dov 正走在晚饭后的归家路上。他现在的工作节奏比做 VC 时更加紧凑,业务和项目应接不暇,每天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路边打临时的电话。全职从事 Agency 业务后,他的身份和节奏都发生了变化。 项目难做,VC 艰难,但在另一边,过去半年里市场上诞生了超过 20 家 KOL Agency,成为今年最火、也最赚钱的新业务形态之一。一年前还在 VC 领域的 Dov,似乎早已预见了行业的变化。 「很多 VC 今年都不太好过,现在也开始转型做 Agency 了」说话的人是 Hyperion 创始人 Miko,他们的一位核心团队成员在上月关掉了一家自己的 VC,一起加入了 Agency 这个赛道。 这似乎是一个行业共性,大多数 Agency 的核心团队成员都有过投资的从业经历。 Agency,逐渐成为 VC […] Сообщение «Это зима для VC, но весна для агентства KOL» появились сначала на КриптоВики.
撰稿:Jaleel 加六、BUBBLE,BlockBeats
编辑:Jack、张问,BlockBeats
本文致谢所有接受采访的 Agency:Evie(JE Labs);Miko(Hyperion);二狗(BLOCKFOCUS);Dov、Gary、Joyce(Mango Labs);Sam(WOK Labs)、(匿名)等。
KOL Agency 正在补位 Crypto VC。
上周末,又一家曾经风华正茂的华人加密 VC 停下了脚步。在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缩的背景下,加密行业陷入漫长的「垃圾时间」,风险投资(VC)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然而,KOL Agency 这个在本轮周期里突然跑出来的赛道,却正享受着春天。
在与 BlockBeats 的通话中,Mango Labs 创始人 Dov 正走在晚饭后的归家路上。他现在的工作节奏比做 VC 时更加紧凑,业务和项目应接不暇,每天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路边打临时的电话。全职从事 Agency 业务后,他的身份和节奏都发生了变化。
项目难做,VC 艰难,但在另一边,过去半年里市场上诞生了超过 20 家 KOL Agency,成为今年最火、也最赚钱的新业务形态之一。一年前还在 VC 领域的 Dov,似乎早已预见了行业的变化。
「很多 VC 今年都不太好过,现在也开始转型做 Agency 了」说话的人是 Hyperion 创始人 Miko,他们的一位核心团队成员在上月关掉了一家自己的 VC,一起加入了 Agency 这个赛道。
这似乎是一个行业共性,大多数 Agency 的核心团队成员都有过投资的从业经历。
Agency,逐渐成为 VC 人的「下一站」。当 VC 失去了对散户的号召力,Agency 成为市场新的叙事缔造者。这是 VC 的冬天,也是 KOL Agency 的春天。
一个项目方上线前,想在 Twitter 上铺一波热度,最常见的动作就是找 KOL 帮忙转推、发长文、挂简介、做 AMA。但问题来了:谁来发?发什么?怎么发?KOL 在哪?怎么联系?价格多少?效果好不好?ROI 怎么评估?如果是个新人项目,连第一步都可能举步维艰。
项目方需要声量,但不懂传播;KOL 有内容,但不懂对接。这就是 KOL Agency 诞生的真实背景,市场在信息差与信任需求中催生出来的业务。
「那时候我在丹佛跑会,很多做项目的老外,直接问我能不能介绍中国的 KOL,」Dov 回忆说,「我就顺手帮一个项目对接了中文 KOL,没想到效果特别好。」
起初,他并没有打算全职做 Agency。但就在一次次临时帮忙的过程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行业变局:「KOL 正在 flip VC,这将是个非常关键的趋势。」
回国后,他没有立即 All in,而是慢慢尝试。直到 2023 年底,在香港的一场活动上,他再次强烈地感受到了 Agency 模式的潜力。正是在那时,他的合伙人 Lolo 主动找上门来,两人一拍即合。
「她说我讲的那个『KOL flip VC』的逻辑特别对,咱们可以一块做点事。我当时觉得 timing 也到了,就试着接了几个项目。那时候项目做得不多,也不温不火。」
转折点出现在 2025 年 1 月,Dov 的 Mango Labs 迎来爆发期,流量与合作项目开始显著增长。这一时期,也正是整个 KOL Agency 模式「上位」的窗口期。
另一家 BLOCKFOCUS 创始人二狗,也是中文区最早开始做 Agency 业务的一批人。2018 年入圈时,二狗在一家软件公司做营销和 KOL 对接的业务,一年后就自己开始做 KOL 账号,从发内容、蹭热度到参与社区互动,他把自己的 KOL 号一步步「玩」起来了。
「刚开始做推特那会我只有 100 个粉丝,但一姐就已经关注我了。」那时候二狗还在读大二,是圈子里年纪最小的,但非常活跃。也是 19 岁开始闯的年纪,二狗开玩笑得说「我就是当年的嗯哼」。
随着人脉的积累和资源的叠加,二狗在 2021 年正式开启了 BLOCKFOCUS 的 Agency 业务,帮助项目方找合适的 KOL 做营销和宣发。
如果你曾关注过传统网红经济,对「MCN」这个词一定不陌生。从本质上看,KOL Agency 的角色与 Web2 世界的 MCN 非常相似。
在 Web2 语境中,MCN(Multi-Channel Network)承担的是品牌与网红之间的「中间人」角色:品牌方无需逐个对接网红,而是通过 MCN 公司统一签约、定价、管理,集中安排内容生产与传播节奏。
但 MCN 也有它的「重工业」特征。一个做传统经济公司的朋友告诉律动 BlockBeats,在杭州最出名的 MCN 公司无忧传媒,KOL 一般会和机构签下长达 3-10 年的独家合约,由 MCN 全面负责商业化。平台分成、品牌投放、账号管理……甚至 KOL 的「走红节奏」都是经过公司的一步步设计的。
这套模式曾在短视频时代大杀四方,但当它直接照搬到 Web3,就变得有些水土不服了。
「Web3 没有合同效力,你培养出来的 KOL,说走就走,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最早 BLOCKFOCUS 创始人二狗曾经也考虑过签约 KOL 的形式,但在他找律师咨询后,发现这套在 Web3 是行不通的。
因此这也是所有 KOL Agency 的现状:「不培养 KOL,也不会签独家。」
相比 Web2 那种「买断式管理」,Web3 里 KOL 更像是自由职业者,他们可以今天接 A 项目、明天接 B 项目,甚至同时为多个 Agency 服务。
这一点,Hyperion 创始人 Miko 也深有共鸣。
Hyperion 创立于 2019 年,最初专注于 Web2 平台的整合营销——微博、抖音、小红书、快手、视频号……团队为品牌客户制定全案传播策略,联动 KOL 资源、投放方案与转化路径,帮助品牌在短时间内打爆产品。直到 2023 年,Hyperion 正式转型进入 Web3 领域。
为了适应这个更「野生」、更分布式的市场环境,Hyperion 在组织结构和执行方式上做了些改造:不签约和培养 KOL,只进行灵活合作:「Web3 KOL 是不能管的,我们不会签下谁、买断谁,我们做的是合作,不是控制。」
尽管 Web3 没有没有合同层面上的独家和买断,但在这个高度依赖人情与信任的行业里,Agency 与 KOL、项目方之间也有属于自己的「小圈子」文化和壁垒。
「很多 KOL 给我们的报价都是市场最低的,对外都是报 5000 刀、8000 刀,但是对我们都是说看着给就行了。」每一个合作的 KOL,都是二狗的好朋友。
这种关系不仅限于业务合作,更延伸到日常的情感经营。二狗和团队会在节日送蛋糕、写贺卡,平时陪 KOL 打游戏、聚餐,甚至在项目发生舆情危机时,能靠「情面」解决删帖和公关问题。
「我们了解每个 KOL 是怎么起号的、擅长哪类内容、粉丝画像如何,甚至知道他们最近的情绪状态。」二狗说,「只有深入理解,才能做到真正的投放匹配。」
这种基于情感和认知的合作关系,使得一部分 KOL 更愿意长期跟随某个 Agency 合作,减少了反复筛选和沟通的成本,也让 Agency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家资源池」。
圈子文化不仅体现在 ToC 的 KOL 网络中,在 ToB 的项目方资源层面也同样存在。
尤其是在如今一级市场萎缩、信息不对称加剧的背景下,谁能掌握好项目、谁能打入核心社群,成了新 Agency 能否立足的关键。
而这一切,都需要极强的行业人脉与资源背书。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头部 Agency 的创始人都有 VC 或 CEX 从业背景,他们更懂项目逻辑,也更容易接触到项目起盘阶段的资源。
有着传统咨询公司、加密 VC 以及个人 IP 建设经验这些复合背景的 JE Labs 创始人 Evie,从 2024 年 6 月离开 OKX Web3 钱包之后开始了 JE Labs 的 Agency 业务:她透露,目前 JE Labs 几乎没有专职 BD,业内几乎所有 Agency 的 BD 工作都是创始人亲自负责,Evie 也是如此。
「接触到什么样的项目,和什么样的项目合作,很能说明你所在的这个圈子,圈子背后给你的背书」资源积累和人脉背书,决定了 Agency 能不能接到第一批真正优质的项目,而这些「起盘项目」是打造口碑循环的起点。
当这个行业逐渐走向成熟、竞争者越来越多时,没有护城河和更深的业务之城,大家只能内卷「服务费」,那么行业整体的收入会越来越少。而这些从 VC 出来的聪明人早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更高级的 Agency 开始转型。它们不再是 KOL 和项目方之间的中介,而逐渐演化为带有「投资逻辑」的战略合伙人。
以 JE Labs 为例,好的投放策略离不开一个理解行业、擅长落地的执行团队。JE Labs 团队由来自咨询、VC、交易所、及 web2 大厂营销等多元背景的成员组成,既有宏观的市场理解,也有一线的实操经验。这种跨界融合的团队结构,让团队能够快速理解不同赛道项目的叙事重点,并灵活适配不同阶段的传播需求。在 JE Labs 内部,Evie 将业务服务分成四类,同时对应四种不同的合作模式:
1、纯 KOL 宣发服务:根据项目方需求,Agency 负责 KOL 筛选、排期执行、宣发方向/talking points 设计,一般收取 20% 的服务费。
2、定制咨询服务:当项目有更复杂的需求,例如创始人 IP 打造、社区增长策略制定、Narrative 设计或 AMA 全链路策划,JE Labs 会根据复杂度和投入程度,按月计费,但这类合作为了确保合作的的完整性及效果,会至少确立 3 个月起的合作模式。
3、KOL 轮、社区轮:如果项目方希望通过 KOL 轮、社区轮等方式融资,Agency 会提供包括 Narrative 包装、空投规划、分发逻辑、KOL 动员在内的「融资服务包」,收费方式一般基于融资总额按比例抽取代币。
4、长期顾问合作:类似于 Part-time CMO。对于有潜力的项目,JE 可担任其兼职 CMO 或市场顾问,参与节奏规划、策略设计及国际化投放,收费结构为「月付+Token 激励」,这类合作仅向极少数项目开放。
Evie 称之为「资源杠杆式投资」——用认知、资源、话语权深度绑定项目,在拿 Token 的同时获得真正的策略话语权。
她直言:「现在市场上,懂 Marketing 的人很多,懂 Crypto 行业的人也不少,但能把两者整合在一起,并在策略层为项目提供真正有效建议的,少之又少。」
「Narrative 怎么讲?经济模型如何配合市场?KOL 分发如何匹配节奏?我们服务的不是 KOL,而是商业逻辑。」Evie 这样总结 Agency 的真正价值。
她认为,只做 KOL 对接的 Agency,其实护城河非常有限。而那些逐步转型为「策略顾问+资源合伙人」的 Agency,才拥有更深的客户粘性与商业持续性。
目前市面上存活下来的头部 Agency,多数都已将服务重心从「执行」转向「陪跑」,靠后三类业务——融资支持、深度咨询、战略绑定,构建起了更稳定的现金流与更深的行业壁垒。
事实上,KOL Agency 也并不是在这个周期新诞生的业务,它的雏形早在过去几个周期就已经有了。
在 NFT 的牛市,市场曾短暂涌现出一批服务 NFT 项目的「MCN 团队」,负责社区搭建、白名单活动、Discord 和微信群维护,以及前期 AMA 宣发的统筹。当时许多 NFT 项目的团队并不熟悉 Web3 的运营逻辑,尤其是那些从 Web2 迁移过来的传统 IP,他们不了解 KOL 的定价体系,不知道宣发该投放在谁手里,更缺乏「在圈内说话」的话语权。
于是,这类 MCN,便承担起了最初的「内容包装+流量落地」的职能,某种程度上,就是 KOL Agency 的原型。
到了 2021–2022 年,全球流动性泛滥,一级市场一片繁荣。VC 手握巨资,不断涌现出天王级融资的公链项目、ZK 基础设施以及 Layer2 协议,一笔笔动辄千万美金的融资频繁发。
当钱不再是最稀缺的资源时,其他资源就会成为稀缺资源。
项目太多,投后资源严重不足。对项目方而言,缺的更多的不是钱,而是需要更直接的孵化资源。于是,在行业自我调节中,诞生了另一种更贴近项目「实际生长需求」的角色:孵化器 / 加速器。
这些孵化器通常不做投资决策,而是扮演 VC 投后的一部分执行者,提供从团队搭建、激励制度设计、媒体宣发、社区运营,到用户增长路径梳理等「落地协助」服务,以 Token 作为回报。这类模式,某种程度上进一步靠近了如今的 Agency 生态位。
可以说,MCN 是一种「内容型前身」,而孵化器则是「结构型前身」。Agency 的诞生,正是承接了两者在 Web3 场景中「失效后的重构」。
而到了今天,随着一级市场失速、二级市场退潮,VC 进入集体「失语」的周期,Agency 反而找到了一个新的上升路径。
正如 Evie 所说:「现在的项目方不一定缺钱,但一定缺资源、缺执行、缺能够陪伴成长的团队。」
而 Agency,正好填上了这个时代的新空白——用认知帮忙建 Narrative、用资源打通社群、用策略参与融资与上币路径。
如果说上一个周期是 VC 的高光时刻,那么这个周期,它们正面临一场集体失效的危机。
在 Dov 看来,VC 之所以在这个周期「掉队了」,归根到底还是供需错位与时代红利的终结。
「为什么现在项目一上线就破发?项目太多,散户太少。大家都在抢注意力和流动性,而这些恰恰是最稀缺的。」Dov 说。
Dov 从宏观方面的思考讲到:上一轮周期里,全球大放水,疫情后全球资产价格集体膨胀,美股新高,第三世界国家楼市火爆,国内的一级投资也异常火热,甚至过热。在大家不断找新资产的情况下,加密资产自然成了散户眼中的「新出海口」。在那样的背景下,Crypto VC 站在了风口上:一级成本极低、估值快速抬升,项目还未上线,就已完成几轮融资,账面收益「飞起来」。
「你可以把 Crypto 理解成传统金融的拆分盘,当时没地方去的钱,都流到了这儿。」Dov 回忆道,「上一个周期,VC 是时代红利的最大获利者。」
但到了这一轮,美元印钞的水龙头关了,散户撤了,市场冷了,一切变了。
许多 VC 投出的项目还没找到 PMF(产品市场契合),用户没起量,产品没落地,代币连上线的勇气都没有。就算上线,也往往是「开盘即浇给」。甚至有的项目还没解锁代币,就开始修改条款:延长锁仓、下调估值、甚至强制回购。
一级没出路,二级没买盘。曾经被神话的 VC,如今成为散户口中的「行业蛀虫」。「就好比你玩 memecoin,VC 们把内盘都打满了等散户来接,那散户肯定不接。」
VC 没钱了,但项目还得找人接盘,于是他们找到了 KOL。于是 2024 年,「KOL 轮」开始走红,甚至衍生到现在还出现了「社区轮」。
这是一场迟早会来的「挤兑」。
Dov 拿自己在传统 PE 的经历做对比:「以前我们投消费品牌,一个案子起步就是一两亿美金。那时市场太热,有的项目连利润都没有,估值却是营收的 100 倍,完全不理性。」
同样的故事在 Crypto 也发生了。过去两年,Crypto VC 拿着巨量的美元基金,到处投「概念项目」。「但等到上线,发现没人用,没人买,没人信。这些项目成了堆在桌子上的『纸面财富』,一个个都出不了手。」
「这些转变是全球大时代的变化,和交易所、VC、项目方、KOL、社区,都是没有关系的。时代的一粒沙就是行业的一座山。」Dov 对律动 BlockBeats 说道。
在 Dov 看来,这不仅是 Crypto 的问题,也不只是中国 VC 的问题,而是全球市场在经历一轮全局性的价值重估:美股 IPO 开盘即破发、中概股哑火;港股可选公司少之又少;VC 已经失去了讲故事的资格,散户也不再买账。
「你看现在美国,蚂蚁金服没上市,字节没上市,美股 IPO 跟上币差不多,大部分的公司上浇给。你看蔚来汽车、每日优鲜、完美日记,这些股票的走势和山寨币不都是一样吗?哪怕是传统一级市场,也是满地泡沫。」
Crypto 的这两个周期,和当时中国消费资本泡沫如出一辙:「那时候所有品牌都用同一家代工厂,贴个牌换个包装就敢讲新故事,现在很多币圈项目也是这样的。」
现在的项目比的是谁会讲故事,拉到最活跃的社区、撬动最强的话题声量、得到 Twitter 的注意力战。
于是,Agency 被「选择」了。
二狗观察到这一轮的行业变化:“几乎每一轮行情都会冒出一批 Marketing 团队、孵化器或加速器,但大多数都只是昙花一现。新一轮来临时,又是全新的面孔。”
他回忆起 2021 年行业早期那段“草莽式”的成长期:“那时候大家都是零零散散在做,远谈不上体系化。”但如今,随着竞争加剧,头部 Agency 已经开始形成组织结构与认知能力双重“重装”的趋势,真正开始像一家轻量化的 Crypto VC 运行。
目前行业中,主流的头部 Agency 模式有两种。
以 JE Labs 为代表的团队,更倾向于采取「咨询公司型」的架构——每一个项目由一位“项目经理”全权负责,从前期策略到后期执行,一站到底。
在 JE Labs,项目经理不仅负责 KOL 筛选、内容审核、投放排期、数据追踪,还按赛道(DeFi、AI、Infra 等)进行专精细分,逐步在垂类中积累认知与实操能力。语言区块也被纳入了精细化管理维度:团队分别掌握中、英、俄语区的 KOL 与媒体资源,精准匹配各区域的传播习惯与舆论节奏。
另一类代表,则是以 BLOCKFOCUS 和 Hyperion 为代表的“分工协作型”Agency。这类团队将整个营销流程切割成多个模块,由不同成员分头完成。比如 BD 同事前期对接客户,推动合作落地;项目中控负责人把握项目整体节奏、节点反馈与资源统筹;KOL 运营:管理 KOL 资源池、协调投放节奏;内容与数据同事撰写内容、复盘数据、调整优化。这种拆分式运营更适合承接多个项目的同时运行,也更方便打造 SOP 流程,实现服务的规模化复制。
不论是项目经理制,还是多工种协作制,顶级 Agency 都不再是“中介人”,而是逐步演化为轻量型 VC——既要懂营销,又要懂项目本身,甚至还要懂投融资策略。
「顾问 + 媒体 + 投资 + 策略」的复合型能力,让这样的 Agency 逐渐发展成了更轻量化、现金流更稳固的 VC。
这些头部 Agency 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也就从「谁认识更多的 KOL」转变为了另外三件事:选更好的项目、讲出更好的叙事以及设计好退出。
看项目方背后的支持群体是否足够 native;创始团队的背景、历史诚信记录、资源眼界、实干能力等等。
头部 Agency 选项目的标准,其实和投资人在挑 Portfolio 没太大区别。
每个合作都有效果,那么跟着 Agency 合作的 KOL 每次都赚钱,跟着 KOL 的散户能挣钱,那市场对这家 Agency 的重视程度、信任程度和买盘程度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BLOCKFOCUS 的创始人二狗拒绝了非常多的项目合作:「接更多的 case 固然能增加收入,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管理成本、培训成本。如果为了做量而破坏品牌,那就得不偿失了,信任机制特别重要。」
当一个 Agency 能连续做出多个成功案例,并得到客户的高度评价,就会进入一个正向循环:更多优质项目找上门,口碑传播增强品牌粘性,进而筛选出更优质的客户,再形成更好的案例。同时,老客户也可能进行二次、三次复购,形成长期合作。
如果说 a16z 是通过构建叙事创造「VC 级」影响力的代表,那今天的顶级 Agency,正在复制这种能力。
在项目冷启动的阶段,用户甚至连项目是做什么的都没搞清楚——这个时候真正起作用的,不是技术说明书,而是清晰、有感染力的 narrative。
顶级 Agency 要做的,就是把复杂难懂的技术和产品,用一句话让散户听懂、听爽、愿意跟。
Mango Labs 的 COO Gary 曾经给出过一个形象的比喻:「Agency 就像房屋设计和施工。20 年前,大家买施工送设计;而现在,是买设计送施工。」
「KOL 服务」是施工,「叙事、节奏和内容把控、危机事件处理」是「房屋设计」。
一个优秀的 Agency,不再只是「找几个 KOL 发发推」,而是真正参与到项目早期的策略规划之中:从叙事搭建、预算分配,到 KOL 筛选、传播节奏、经济模型的表达方式,每一环都需要「深度定制化」。
JE Labs 创始人 Evie 对 BlockBeats 详细介绍了自己对 KOL 资源的精细分层,每一类都有明确的定位、评估标准:
1、品牌类 KOL:这类 KOL 通常是研究员、资深媒体人或内容创作者,他们在行业内有深厚的口碑积累,粉丝量未必最多,但话语权极强,擅长帮助项目建立长期叙事和品牌背书。
2、流量类 KOL:代表是空投猎人。这类 KOL 拥有极强的社群动员力,能快速聚集用户参与项目活动。Agency 会通过 Ref 链接追踪其转化效果,数据精准量化。
3、交易类 KOL:以带单博主为主,他们通常拥有强大的社区或交易社群,能够直接影响代币价格或链上交易量。JE Labs 合作的部分 KOL 月带单量可超千万美金,这类 KOL 一般会绑定分佣 Bot,用数据直接评估贡献价值。
在 Mango Labs 内部,Joyce 的工作内容之一是维护 KOL List。她回忆起刚加入时的状态:「那时候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用户,看推的内容完全凭个人喜好,不太理解什么叫影响力。」
但做了这份工作后,她开始真正意识到:「什么样的 KOL 能真正影响读者的认知?哪些内容在项目方眼里才算有价值?这完全是两套标准。」
刷量明显的账号,也可能具备真实互动;而一些抽象内容的小号,却可能深刻影响一个赛道的核心群体。甚至还有些人,仅靠每天分享实盘记录,就建立了极强的实战信任感。「所以不能以粉丝量去分好坏,而是要分匹配度。」
因此除了正向营销之外,部分 Agency 还会创造性地策划一些「剧本式骂战」,以精准掌控舆论节奏,通过热点事件快速扩大项目的话题度,比如 Hyperion 就很擅长从「娱乐叙事」的角度构建热度。
创始人 Miko 表示:「我们本质是传统营销人,对我们来说,Web3 只是另一个内容平台。我们要把 Web2 做过的那些事,在 Web3 里重做一遍。」
他们的打法非常具有传统的「娱乐工业属性」:项目联动、撕逼、剧本杀、KOL 明争暗斗,甚至 FUD 剧本,用这些个性化的营销带来更多项目的传播度。
「你不能只是发个清单,让大家统一时间发内容,」Miko 解释道,「你要像导演一样,设计每个人的出场顺序、说话方式和节奏,有点像编排一场多人对话的戏剧。传播要有戏剧性,才有记忆点。」
在他看来,这些整活是另一种形式的执行力与传播张力的体现。而他们对 KOL 的选择不止局限于「流量博主」,还有很多开发者、投资人、DAO 组织等 Web3 KOL,在进行项目传播时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宣传。
「甚至可能达到破圈和跨界的效果,因为我们是传统 MCN 转型来的,在娱乐行业、体育行业、时尚行业等传统行业都有媒体资源和丰富的人脉资源」。Hyperion 的核心团队有好几位来自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在传统媒体,主流网络媒体也有丰富的人脉资源。
「我们目前在香港已经设有线下沙龙空间,深圳的空间也正在装修中。未来这些场地都将面向 Web3 创业者和从业者免费开放,供大家举办交流会、沙龙或行业分享。」Miko 表示。
除了前面提到的 KOL 筛选、叙事打造、社区贴合等工作,大多数项目方其实还面临着大量琐碎却关键的资源对接需求。而这,恰恰是许多头部 Agency 的核心优势之一。
从舆论危机处理、买盘对接,到做市商和交易平台资源介绍,这些服务看似零散,却能真正打通项目成长路径的「后门入口」。正如 BLOCKFOCUS 创始人二狗所说:「这些信息的价值,远远超过普通的 KOL 投放。」
他指出,很多时候 Agency 比项目团队自己更清楚项目该往哪走,也更明白项目方真正最在意的需求——上所。
「比如一个项目想上交易平台,我们可以提供关键的信息差:告诉他们不同交易平台上币的侧重点、当前关注的叙事热点,甚至有时还能侧面打听到上币节奏的内部判断。」二狗表示:「BLOCKFOCUS 不但是一家 KOL Agency,也是一家 KOL 孵化 MCN,最重要的是我们团队更像是一家 crypto 的咨询公司。任何一个 Crypto 的团队都需要一个极其强资源且可以想方设法实质性帮团队解决问题的高级掮客,而恰好我们团队沉淀下后,就很适合。」
这些「信息差」,在外人看来或许无从得知,但在头部 Agency 的网络体系中,已成为一种常规能力。
Mango Labs 创始人 Dov 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和与 BlockBeats 的对话中提到:「这不是什么行业机密,而是我们长期的公开思考和行业经验。」
他进一步指出:站在交易平台的视角,其上币逻辑其实非常清晰——只有两个 KPI:拉新用户、带来交易量。所以,只要一个项目能带来人,或者带来钱,那就是一个「值得上」的项目。
除了这些项目,Dov 还总结了一种「天然更容易被看上」的项目类型:叙事简单直白、具有情绪感染;社区真实活跃,KOL 集中,有话题度;散户听得懂、交易平台 BD 能立项、媒体也好传播:「本质就是你需要给交易平台一个足够 Make Sense 的理由」。
所以当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看到 ABCDE Capital 宣布停止新项目投资,将重心转向孵化与二级市场时,这其实已经不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无论是做 VC,还是做项目的,大家都发现现在赚钱越来越难了,不如去做一些有稳定现金流的业务。
如果没有 2021 年那样历史罕见的放水,传统一级 VC 的出路可能会更早发生变化——要么转做二级、要么就做资源型 VC,类似于孵化和 Agency 的形式。
这些顶级 VC 与头部 Agency 的角色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
不过,眼下的 Agency 行业依旧年轻,大多数团队都尚未经历完整周期。这个春天会持续多久?Agency 能否撑过下一轮市场洗牌?下一轮周期又会衍生出哪些新的形式?Agency 们还在探索自己的答案。
Сообщение «Это зима для VC, но весна для агентства KOL» появились сначала на КриптоВики.